(资料图)
近日,武汉华师一附中高三学生付熙哲收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的确认证书。这意味着继2021年该校学生熊家锐发现小行星之后,又有一名学生发现小行星!
付熙哲手持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的确认证书(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付熙哲介绍,天文爱好者搜寻的小行星主要是主带小行星,它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是最常见的小行星类型。目前,绝大多数小行星的发现都是通过搜索天文台的观测数据(如对特定天空区域的照相等)获得的。
“我从小就对各种科技研究充满兴趣,尤其是天文学和生物学。”付熙哲告诉记者,由于各种原因,高中以前自己很少有机会参与科技研究活动,直到进入华师一附中学习之后,他参加了华师一附中学生科学院,在这里,学校给大家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他得以接触到很多对科学研究非常感兴趣的同学和老师。
据了解,华师一附中学生科学院于2001年由湖北省科协批准成立。付熙哲在高二年级成为学生科学院院长,通过参加天文知识培训和不定期的观测活动,学到很多天文知识。后来,他加入了“熊家锐”寻星小组,并成为辅助熊家锐同学顺利发现小行星的两位小组成员之一。
付熙哲发现的小行星位置图(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此后,付熙哲坚持继续参加小行星搜寻活动,他利用来自国际小行星搜寻活动的观测数据,然后通过计算机排除大部分的无关目标,再对剩下的可疑天体进行人工分析并提交。“此前的寻星经验是现在获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付熙哲表示,小行星搜寻工作不仅非常繁琐,而且组织方规定必须在3个星期内提交,他每天利用晚饭后一小时在电脑上进行人工比对和数据分析,最终发现了这颗暂时被编号为“2021 RO59”的小行星。
付熙哲告诉记者,收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的证书说明已经确认这颗小行星的存在,但是否是新发现,未来还要通过长时间的观测,获得足够高精度的数据,才能完全确定其运行轨道,顺利的情况下,要6年左右。一旦确定,该小行星会被授予一个正式的由一串数字命名的编号,而其命名权归发现者所有。
“付熙哲同学是在参加学生科学院的活动中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并迅速从一名‘天文小白’成长为一名天文爱好者。”华师一附中学生科学院指导老师刘斌介绍,该校学生科学院是华师一附中开展科普教育的一个特设机构,由生命科学、化学、机械与电子、天文、数理、航空航天、社会科学等七个不同学科的学习小组组成,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开展学习研究活动。